目前,国家发改委的一位领导人在一次发言中指出:中国某些工业建设正在从某一方面过剩走向全面过剩、而其中很多过剩正是在*鼎立相助之下形成的,如此产能过剩的局面很难得以改变。这些话重重地砸在每个关心国内工业发展的人们心里:中国的工业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之后,接下来并没有按照良性发展思路沿着从多到精的路子迈向更高端的工业市场,而是偏离了主线,使得很多的工业正在逐步滑向从多到滥的深渊!
印刷工业也是如此,选取一些典型现象。门槛低:近年来社会资金对中低端印企投资的日趋增多、印工价逐步的滑落,使得印刷业无可奈何的进入到微利时代;地位微:出版业经年累月的旧版图书堆积如山,加上长期印刷企业跪着挣钱的格局,只会使更大风险被不容分说的转加到自己头上;轻易跟:印刷产业园的过度修建,没有前期规划和深入研究,很多都只是重复建设,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浪费了有限的士地和资源;盲目上:在日益繁荣的展会经济下催生的一系打印包会议,有多少是对行业推进真的起到作用,又在多少只是在制造不同程度的人力物力浪费而己。
因为印刷业一直被传统意义划分为前期投资的工业中,这一点也是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工业是否有发展潜力的基本特征.然而这种低廉的起步就使得它身后会一直保有大批追随者。但是这种门槛的进入,如果后期还不倍努力,在现代社会就只剩下淘汰出局这一条路。同时无论是应用使用人数众多、还是对环境和周围无污染等方面现在的印刷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已不再担得起有发展潜力工业这一名号。
市场经济下,供需杠杆是撬动商业平衡的最强力量,如果没有对未来市场的饱和度在前期做出的精密估计和考虑,很有可能会再现许多猝不及防的情况:更多相似企业的蜂拥而上、利润的迅速缩水,最终供需矛盾的一边倒现象等等。这都是因为过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这一点所谓的过剩只是表面意义的过剩,放眼望去除了一些外交企业、合资企业,真正是国内本士的高科技印企可谓凤毛麟角。两类企业的差别不仅在技术上与规模投资上,而且还会体现在观念和管理理念等到方面上。这种思想的落后才是最可怕的。
印企数量的激增,特别是中低端印企的盲目增加,造成短期内某一产业的过激聚集,容易使得恶性竞争在其中出现,还有急功近利之下可能对潜在危险的忽略。这就是门槛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
再谈与印刷息息相关的出版界,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印刷图书数量的90%要以进入出版流通就己经很不错了,出版流通领域中的90%可以进入到书店也己经很不错了,进入书店的书90%可以得到销售,那就更是相当不错的销售记录了,而且目前看来好像近年来没有几本书可以达到。
库存图书数量的不能增长,国内现己超过了40万册,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增加了积压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占用了不少空间,耗费了人力物力。但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既然后续没有什么积极措施,就只有在前期策划出版印刷时要想到市场需求,从而做到合理利用资源。
而且进一步细分来说,出版业出现这种情况后,并不消化风险,只会将更大的风险转嫁给了印刷业本身,印刷业既要仰仗出版社的鼻息生存,又要忍受着不断微薄的利润空间。所以库存大量图书这种现状必须要在最初阶段应得以控制,过剩就不能再愈演愈烈了。
印刷产业园的不断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印刷业的进程,但是更多的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重复建设而成的。这种投资巨大的浪费,还会出现的是一种不易更改的情况,:士地、建筑等不动产随后的变更处理都不在是简单可以完成的,慎之又慎实不为过。
印包展会扎堆举行。展会经济一词如今己经成为一个灸手可热的经济术语。以前很多任务企业并不能通过传统宣传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但是又没有其它更好的途径。而展会的诞生恰好可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与此相对应,在越来越多的黄金地段,接连冒出了一个又一个会展中心,并成为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会展业泡沫四溢的现实:尽管目前全国大部分展览中心展馆的使用率不足30%,展馆面积严重供过于求,但各地*仍在高标准、标志性的要求,每年财*投入不低于40亿元年总收入的3至4倍。如果加上原有展馆的日常维护运营费用,投入产出效率更为低下。
据估计,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等城市,目前至少有30个。
这些是目前来说 困扰印刷业的常见问题,但也只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今天在本文中提出一些来,希望在目前过剩的种种现象面前,更多项式的业内人士懂得如何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多用巧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