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外地招聘来的科技人员,在某企业一待就是8年。尽管所在企业经济效益并非最好,其个人待遇也不是最高,可他愿意长期待在该企业搞科研,问其故,则曰:“我平日喜欢提意见,有时脾气也很急躁,可企业上下都能‘包容’我,我感觉很温暖,感觉这里是我的创业之家”。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包容”,也是一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人才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之人,他们受性格脾气、阅历视野、文化修养等诸种条件的制约,自会表露出种种的差异,以至是种种不足和缺点。能否“包容”他们的个性,能否“包容”他们的欠缺,这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工作艺术。草率地加以批评,简单地加以否认,必然会引发逆反心态、对立情绪,有时甚至会滋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念头,干脆来个“孔雀东南飞”,这方面的教训并不是没有。
一个部门和单位,一个领导干部如能容人容事,于被“包容”者而言,自会有受尊重的感觉,以至觉得在这般良好的环境中工作有出息有奔头,升腾“士为知已者死”之念,生发“不干出成绩便无民报答”之念。遥想当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堂校长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任教授与讲师,聘请教员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潮、派别,既聘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也请筹安全的刘师培、复辟派的辜鸿铭;既聘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请反对白话文的黄侃;既聘“只手打孔家店”的吴虞,也请坚持尊孔复古的陈汉章,北大的群星灿烂、声名鹊起,靠的不正是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之策么?
曾经有些部门主管对有真才实学的人颐指气使,甚至百般刁难,动辄便说“少了谁,地球照转”。这位官员情绪上下免偏激了些,观念上下免狭隘了些,而说到底是缺乏“包容”之心,缺乏尊重之意。尊重人才,即要由衷地承认人才在一定范围内和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如此。才有“包容”可言,才能因此而爱惜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十六大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赋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知识是劳动的结晶,创造是劳动的重要形成,而人是劳动的主体。因此,“四个尊重”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其本质是尊重人才。就此而论,“包容”人才该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可以相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和集体,一个领导干部能够真心诚意地“包容”人才、尊重人才,就难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是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哲人说得好: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快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广阔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通人都应该有“包容”之心!